什么是健康医学?

更新时间:2024年5月14日

 

    生命的过程,从生到死,都要经历不同的状态。通俗地说,我们把无不正常感觉,机体功能正常的状态认定为健康把木(或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空间觉等严重衰退或丧失)痛、酸、痒、胀、麻、无力或机体功能不正常的状态认定为疾病

    如何维护健康或者把疾病状态恢复到健康状态就产生医学与医技(医疗)。以健康的视角观察与调节人的机体就是健康医学,以疾病的视角观察与调节人的机体就是疾病医学。

    养生、保健、预防这些概念主要从健康的视角,而诊断、治疗、康复等主要以疾病的视角。

    从医技角度,如何恢复机体的自愈力功能是健康医学视角,而如何消除症状、外物消杀病原体是疾病医学视角。

    当然,这两者有时候无法截然区分,具体在医技实施过程中也会有交叉。

 

01 两种医事观

   以健康本位的医事观就是以医者的对象为中心的医事观,医者在这一医事观念体系中反而处于次要的、服务性的地位。

   与此相对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医事观,强调医学、医者本身的价值,将“病人”及“疾病”状态作为对象和谋生手段。在这种医事观的指导下,所有技术和方法,只要能够消除在医者看来属于“疾病”的状态,都可以“大胆”地采用都纯粹以医学内部的学术甚至行业标准,“病人”反而失去了话语权。医学本身成了技术与对象的纯粹理学,医者与“病人”的关系反而完全异化为一种手段或者渠道。

    ----摘自张越著《人人享有健康保障——《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操作指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作者时任国务院法制办处长)  

 

02健康医学是健康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原载《医学与哲学》2017年第38卷第3A期,作者为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吴会东/田军章等)

    “疾病”和“健康”是认识生命的两个视角,基于“健康”视角,健康是人体系统的适度稳态,适度稳态保持的核心在于“健康力”,以“健康”为中心就是以“健康力”为中心,健康医学主要是关于“健康力”的医学,基于健康医学可发展形成健康管理创新学科。当前健康管理仍深受疾病医学影响,局限于疾病管理等内容,或健康干预重视不足,或忽视“健康力”。健康医学是健康管理的理论基础,也是健康管理的发展方向,通过传播健康医学理念、开发健康医学技术、创造健康医学环境、推进医学整合进程等措施构建以“健康”为中心的健康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既往健康医学工作者已经提到“健康力”,不过未展开论述,笔者认为,人体系统的适度稳态表现为健康,人体系统适度稳态的维护,需要与其相应的稳态维护功 能。“人的生命体……在一定条件下具有自组织自适应调控、使生命维持在稳态(健康态)的基本功能。”这个基本功能是人体维护自身健康的一种内在功能,一种自组织功能,其结构基础核心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主要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等生理调节功能以及人体免疫防护功能等。把人体稳态维护功能维持人体适度稳态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健康维护的能力,称之为“健康力”。“健康力”是一种通俗说法,在健康教育过 程中易于传播,容易为民众接受。

 

03俞梦孙:发展顺应自然的健康医学

    时间:2015-11-1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俞梦孙,中国工程院院士,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航空医学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健康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

 

    当稳态水平降低到病理稳态时,整体的协同调整能力已经呈下降趋势,一定会在某些局部造成缺血或淤血情景,造成局部代谢障碍,引起慢性炎症。

 

    在这种情况下,机体原本存在的一些缺陷就会乘机表达出来,构成各类复杂性疾病。已经发生慢病的情况下,让机体重振自组织功能,并转化为修复能力,恢复健康,这就是健康医学。

 

    健康医学的核心技术包括三大部分:人体生命信息的感知,人体整体健康状态的辨识和人体健康状态的调节。这三者构成一个以提升人的稳态水平为中心的完整系统,实现维护和增进整体健康的目的。在过去五年间,健康医学在部分肿瘤、糖尿病、银屑病等疾病患者的健康恢复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尤其是应对防治高原病方面取得了较大范围的应用。

 

    健康医学模式的社会推广形式是健康物联网。

 

    未来医学一定会更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这就是健康医学。在这方面,中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有条件引领国际。

 

04俞梦孙:展望人类健康系统工程

《中国科学报》 (2014-04-04 第7版 智库)

 

    当前的医学模式主要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这种医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医学的现代化、专门化、精细化和商业化。医学的现代化体现在医院的信息化和规模化,导致高新技术的过度应用;医学的专门化表现在分科的细化,导致专科医生匠人化,失去了整体性,反而易导致错误行为;医学的精细化体现在分子基因诊断、分子基因治疗等方面,客观上增进了学科发展,所达到的目标却渐行渐远;医学的商业化使医学成为人均产值最高和投资热点行业,这完全改变了医学的初衷。其现实后果是全球性的医疗危机:非传染性慢病成为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威胁,虽然各国医疗卫生界均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但从总体上控制不住非传染性慢病的发展,医疗费用消耗已经远远大于社会经济发展速率,呈现一种不可持续的态势。

 

    当前医学的工作重点应从关注疾病为主转向关注整体状态为主。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在《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强调:“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领域,应当以人的健康作为医学的主要发展方向。”

 

    从系统科学角度看,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而开放的复杂系统通常应具备五种主导系统运行的系统学原理,它们是:自组织原理、开放性原理、能量原理、层次结构或网络化原理、进化原理。在这五种系统学原理中,自组织原理是这五种原理的核心,因为自组织原理本身就具备了开放的性质,也是能量耗散的结果,而且自组织过程一定是多层次网络化的,并且自组织的结果一定具有进化意义。因此,我们只要认识清楚人的自组织功能,也就相当于对人的复杂系统规律有所了解。

 

    从健康和疾病角度看,人的自组织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自组织系统自发地走向“目的点”的能力是人体强大的维持和促进健康的能力;自组织系统动态内稳机制的存在是人体健康地适应环境的基础,是自组织系统自发地走向“目的环”的体现;自组织系统表现出的自修复能力,是回到“目的点”的能力,因此是人体祛除病痛、恢复健康的最安全、最有效的途径。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非传染性慢病的肆虐成为当前人类生活的主要矛盾。慢病本质上是自组织功能弱化,是体内形成了持续内部应激原的结果,是系统稳态水平下降、失调、失稳的表现。

 

    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有两个相互联系的内容:一是用健康医学模式对待非传染性慢病,二是用健康物联网方式应对井喷样慢病发病态势。

 

    健康医学模式提出的理论依据有如下两点:健康人所具备的自组织自修复能力是人体祛除病痛最安全最有效的途径;各类慢性病生成的条件是:“状态失稳”与“遗传因素”同时存在、即二者“相与”的结果。上述理论依据表明:消除慢病的唯一原理是使上述两个条件不“相与”,而唯一可行的途径是重塑自组织功能,充分运用恢复过来的自修复能力祛除各类慢病,变“状态失稳”为“状态稳定”。这就是健康医学模式的理念。

 

    在具体实施时不排除能直接祛除病灶而又不损害整体的办法,但主要的努力应放在通过序参量的调整、自组织功能的重建上。

 

 

05马伯英:中医学是优质的生态医学

    (马伯英先生写此文的身份是全英中医药联合会主席,他同时任西医师、中医师、医学史家、科学哲学和方法论研究者、医学文化人类学家等多种职务,并担任英国剑桥大学和英国学术院访问院士,英国皇家医学会终身院士。)

 

    现在人人开口闭口都讲科学,科学成了标签,成了某人想要加以褒贬某一客体的标签。科学是标签吗?回答很简单:如果是标签,科学就不是一个开放体系而成封闭体系了。于是科学就失去了前景,没有了前途。而这正好是科学要排除的东西,所以,不要随便给一种你未能认知或知之甚少的客体去贴标签。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在未知事物面前总是抱持着谦卑的态度,而具有勇于不断探索的精神,绝不轻言“放弃”、“废止”、“不可救药”这类走向极端的话,这才是科学精神。

 

    医学在西方一般是与科学、技术相提并论的,互不隶属。因为医学既包括理论,又充满技术因素,而且很多是要凭经验看病治病,哪一类都包含不了。现在,人们将之归于广义上的科学范畴,是因为基础医学部分科学理论的比重越来越大。不过,西方科学史家、特别是临床医生,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医学、特别是临床医学,基本上属于经验医学范畴。所以,从严格的科学定义角度上看,医学是不属于科学范畴的。

 

    基础医学各有所属,例如解剖学、生物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物学等,都是科学范畴内享有独立地位的科学学科,它们离开医学照样存在,它们是医学所用的知识和工具,并不为医学所独占。医学只是借用了它们来充实自身,发展自身。医生看病一定会尽量利用它们,但利用不上的事还是经常发生的。这时候,医生还是要看病治病,他们靠的就是经验。俗话说“后生手艺老郎中”,医生愈老,经验愈多,看好病的机会就愈大。所以在西方,同样是信任老医生胜于年轻医生。

 

    由上可见,医学是科学、技术和经验的混合体,在严格分类上是一个独特的知识体系。

 

    中医理论的本质和科学内核,始终是一种生态医学适应理论。 “中医学是以自然和社会生态状况及个体自身的心理变化影响人体健康和疾病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并从中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的科学。”

 

    现在的“中医不科学”论者,是以西医作为参照物,认定西医是科学,而中医不能融入西医这个体系,所以中医不科学。这一三段论逻辑推理,形式上正确,但大前提不准确,所以结论错误。科学是多元的,西医也只不过是科学医学的一大门类。西医与中医的不相融好比话剧与京剧,它们属于不同的表演体系,互不取代,但都属于表演艺术。

    论者以中医不能实证又不能否证来证明中医不科学,这是似是而非、掩人耳目的说谓。中医不能实证,否证又从何谈起?关键问题是中医能不能实证和如何实证。西医的实证建立在实验研究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这是在“还原论”指导下所得出的成果。但“还原论”与系统论是不同的理论范畴,“还原论”方法对于系统论范畴的客体有适用不当之虞。

 

   中医是科学的,其生态医学适应理论比起西医来是超前的。西医也在近些年提出生态医学新观念,但远未形成理论,远未达到像中医那样可操作而付之临床应用的程度。不要民族虚无,唯西人马头是瞻。

 

    在英国的中医师,政府规定不准用西药,碰上难治之症或者明知与西药合用效果更快更好,也得单用中药。这就逼上梁山,能出优秀中医。中医学院毕业的学生,动辄用西医办法给人看病,对中医没信心,甚至加入反中医行列,这只能说是中医教育的失败。

 

    中医走到今天,是一个文而化之的过程。从原始医学、巫术医学到自然哲学的医学,生态理论的医学就是脱胎换骨的过程。要说中医对人类的贡献,这生态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就是最大最重要的贡献。

                                 俞益武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