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复合主体的凝聚力一以"杭州城市品牌网群”为例

更新时间:2013-04-18 12:04 浏览次数:1925

 

       社会复合主体是近些年杭州市经济社会大发展过程中培育出来的一种新型 的社会组织模式。所谓社会复合主体,即指以推进社会性项目建设、知识创业、 事业发展为目的,社会效益与经营运作相统一,由党政界、知识界、行业企业界、 媒体界等不同社会主体或不同身份人员共同参与、主动关联而形成的多层架构、 网状联结、功能融合、优势互补的新型创业组织。

  据专家综合评估,该类组织已在推进地方重大社会性项目、发展文化事业、 提升特色行业、打造城市品牌及调动公众社会参与等方面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从社会复合主体的组织目标、结构、机制、性质及其作用、效果来看,可以说, 社会复合主体的培育是一种社会运行格局和社会组织结构的重大创新,是一种 经济运行机制和社会创业机制的重大创新,是一种政府转变职能和社会治理的 重大创新,也是共建共享和民主参与的重大创新。对于社会复合主体的考察研究具有三重意义:1.有助于完善社会复合主体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进一步发挥、 扩展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概括和总结杭州培育社会复合主体的成功 经验,有助于发挥其对于我国其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作用;3.考察和检讨社会复合主体的运行机制、社会文化基础及其发展条件,有助于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探索。

  社会复合主体与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是任何社会组织赖以存在、发挥其整合力量及其可持续发展的 内在保证和动力源泉。自然,社会复合主体亦不例外。通过对杭州社会复合主体的组织凝聚力进行专题调研,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把握社会复合主体凝聚力的状况及其前因后果,从而总结杭州在培育社会复合主体进程中激发其组织凝聚力的成功经验,同时亦针对如何维系、提升社会复合主体凝聚力的问题提出有关建议。 我们对杭州社会复合主体的各种类型进行了考察研究,把“杭州城市品牌网群”这样一种社会事业发展类型的社会复合主体作为我们调研社会复合主体凝聚力问题一个成熟、全面的案例,在此基础上,结合关于群体(组织〉凝聚力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总结。

  我们认为,群体凝聚力应该是群体或一个组织的成员,在组织目标的感召 下具有强烈的“我们”感和“我们”意识,自觉自愿地投入群体(组织〉活动, 相互之间关系融洽、积极配合,以实现群体目标而形成的一种合力。这个认识在杭州社会复合主体的培养、发展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在对杭州社会复合主体的考察研究中我们看到,通过社会复合主体,群体凝聚力得到深度的体现, 特征十分显著:一是社会复合主体的发展以“更好”为价值目标,组织发展指 向明确;二是社会复合主体成员受组织目标吸引,群体归属感强,自觉自愿地投入其事业发展;三是成员之间关系融洽,积极配合,形成了创新的组织运行机制;四是群体氛围良好,有较高的整体水平,显示出整合社会资源的效果。

  影响社会复合主体凝聚力的积极因素

  在一定经济发展水平、区域运行特色以及社会文化的基础上,在杭州形成 了集聚社会复合主体凝聚力的诸多积极因素,主要有:极具特色的价值理念引 领,如人文关怀、公益取向、关注生活、关注城市发展等等;社会各阶界、各 阶层主动参与,党政力量高瞻远瞩,多方协调,把握方向,形成内在的动力源 泉;组织内成员具有自主、平等的地位,运行以民主协商为基础,形态扁平化、 网络化;不同社会主体间打破壁垒,实现优势互补、资源互补、信息共享、双 赢多赢;工作中充分尊重个人意愿,发挥每个成员的特色专长,具有自我展示、 发挥所长、敢于创新、实现抱负及自我价值实现的人才成长条件;注重人脉关系、 社会声誉等社会资本的构建;关注社会阅历积累、高层次人脉关系、长远发展 机会等长效回报的激励机制等等。

  潜在影响社会复合主体凝聚力的消极因素

  但是,社会复合主体在培育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传统和创新、多样性和一 致性、整体和个体、目标和过程等诸多现实与潜在矛盾的作用,存在影响其凝 聚力的一些消极因素,主要有:新的价值理念在确立过程中,存在主观和客观 因素的一定干扰;有些复合主体在实际运行中,组织目标缺乏连续性;组织内 精英群体抱团,导致一定的封闭性,并影响其他成员对组织资源的共享和共建; 过度的关系认同,影响组织运行的效率;对组织内部的领导人物或个人关系过 于依赖,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机制和制度的规范与协调作用;当成员的主动性 以及组织的激励尚不能与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形态相适应时,往往易于形成 角色规范、组织边界、权利义务模糊,影响组织目标有效实现;与新的组织形 态相呼应的绩效评估、工作效率、及时激励的缺位。

  维护、提升社会复合主体凝聚力的建议

  我们对杭州社会复合主体的培育发展实践进行考察研究后认为,社会复合主体在杭州的总体发展环境很好、发展方向正确,发展过程稳健并富有活力, 其价值理念和社会意义已越来越多地得到社会各界、各个方面认同,其实践也越来越多地得到广泛回应。为加快社会复合主体的培育与发展,我们建议在进一步发挥这一新型社会组织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消弭影响其组织凝聚力的消极因素:努力排除片面市场化和片面行政化的干扰,始终坚持以人文关怀、公益取向、关注生活、关注城市发展为特色的核心价值理念;进一步构建、完善既有阶段性、明晰化、可操作性,又体现整体价值导向与发展要求、 连续性的组织目标体系;进一步营造社会复合主体独特的组织文化、群体氛围, 提升社会复合主体成员的特有的组织身份意识,譬如,以口号形式确立组织自 身的发展理念、形象标志,定期举办组织内部活动和组织的社会性活动并特别 重视活动仪式,强调组织成员的资格认定、社会地位等等;从提高成员素质和 规范机制、制度入手,明确社会复合主体内部组织的分工、合作的角色定位及 其权利、义务关系,从制度上确立个人、角色、关系及群体这四者之间的平衡 关系;在民主参与、民主协商方面,建立明确的规范制度;进一步从制度上确 立“四界联动”的长效复合机制,逐步消除复合运行对行政权力的依赖以及复 合关系的随意性,稳固社会复合主体组织凝聚力的机制运行基础;承认组织内 部不同主体、不同层次、不同角色在凝聚力取向上的差异性,围绕组织目标, 采取权变应对的积极措施,最大限度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发挥成员的特色专长, 提升组织的凝聚力;构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战略、规划和人才发展平台,发挥 社会复合主体的实践优势,明确提出复合型人才概念、评测标准及等级资格制度。 由此充分发挥社会复合主体在“复合”上的独特优势,扩大社会声誉及组织吸 引力,对内形成良性的职业发展与竞争环境,对外广纳社会贤良人才,促进社 会复合主体这一创新的社会组织在更高的运行层次、更广的社会范围发展。

       来源:我们杭州 作者:陈午晴 李原